画家吴旭东
画家吴旭东,字启园,中天.号天门山人。1956年12月生于安徽和县。1986年毕业于安徽教育学院美术专业。2001年进入中央美院国画系山水研究生班研修。系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,安徽中国画学会副主席,安徽省美协中国画艺委会副主任。其主要从事中国山水画的创作与研究。他继承“浑厚华滋”的笔墨价值取向;倡导“大象无形”的构成理念;追求“天人合一”的意境效果。
南秀北厚,作为传统中国画山水的界定,在当今中国画坛已泾渭难分。能将“浑厚苍润,内敛沉秀”融于一身,是当代青年画家吴旭东这批山水画新作的审美特征。作品所传达的这种视觉感受,是让人激动的。
尤其是在旭东走上专业的领导岗位之后,还能坚持深研画史、画论,提出“用黄宾虹的理念,造现代山水画”的理论框架,并积极率先实践,是难能可贵的。艺术贵在创新,黄宾虹先生认为其途径就在“师法造化”。他说:“名画大家,师古人尤贵师造化,纯从大自然写出性灵,不落寻常蹊径,是为极品。”
吴旭东在中央美院研修期间,去西北地区的水墨写生,是不是受黄宾虹这种理论的影响,姑且不论,而实际取得的成果,令人刮目。其写生的每幅作品以写实见长,不设色,纯水墨,无花俏,扎实的表现手法和造型语言,单纯中见丰富,很是耐品。看完那批写生作品,似乎他又提出了一个创作观念问题。
黄宾虹非常强调“变笔”。老人说的“变笔”不仅是某种具体的笔法,而是一种对于用笔的观念。笔法之变,其根据也在自然造化。黄宾虹在谈到“唐李阳冰论篆书”时说过:“阳冰认为‘点不变谓之布棋,画不变谓之布算。’善画者用笔,何独不然?其显著者:山有脉络,石有棱角,勾斫之笔必变;水有行止,木有菀枯,渲淡之笔又变。用笔能变,参差离合,大小斜正,肥瘦短长,俯仰断续,齐而不齐,是为内美。”因此而引发吴旭东的思变,也就在情理之中了。
旭东早年就读安徽教院时,就对黄宾虹的画作情有独钟。精神的远行,必然伴有思想的回归,兼蓄南北,作为一个有作为的画家,应该是一种必然。变,则生,变,则灵。吴旭东的这批山水画新作,反映了他整个思变的过程,应该说脉络是清楚的。《好山幽绝外,全借墨华浓》是这一批作品颇具代表性的一幅佳作,方构图的沉秀,足以呈现,而墨色的浑厚苍润,显示了作者浓厚笔变能力。
“Z”型的形式构成,三分之一的山居和飞鸟,使得沉寂的画面,一下子鲜活而丰富起来。《江南晨曲》则是内敛的代表作品,有较丰富音乐节奏,两条飞瀑和横贯画面的溪流,形成了晨曲的混声,有着较为丰富的内在美。
《山居图》和《山高水长》两幅横构图的作品,水墨语言更为丰富,用笔更为多变。《山居图》以苍润抢眼,而《山高水长》则以沉秀见长,丰富多变的线面构成了画面的审美特征,似乎更耐看些。“积点成线,有线条美;不齐三角,有内在美”(黄宾虹语)在黄宾虹先生的画里,笔墨的力度,笔墨自身的品格,笔墨关系的调谐完整,笔墨赖以成立的物理结构与心理结构的转换契合,则被提到了重要的甚至是至高无上的位置。
在“遗貌取神”的审美框架中,把手段与目的统一起来,而追求一种同构于“心象的墨象”世界的展示,这是问题的关键。吴旭东这批山水画新作,反映了其在“心象”与“墨象”世界的探索,但在如何对待黄宾虹先生提出的“五笔七墨法”的理解和实践,则任重而道远。
黄宾虹的理念是多元的,其中一个很重要的部分,是先生的“虚实观”,尤其是先生提出的“应该从实到虚,先要有能力画满一张纸,满纸写实,然后求虚”。这是一个很传统又很现代的绘画理论和绘画实践的问题。吴旭东作为一个学者型的画家,其理论和实践都有很深造诣,相信他凭藉自己对艺术的执著和不懈的努力,一定能够找到传统和现代的最佳契合,强化自己的艺术个性,创造出更加富有感染力的新作品。愿吴旭东艺术之路越走越好。
文章来源:民间传统书画艺术
Copyright Reserved 2000-2024 雅昌艺术网 版权所有
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(粤)B2-20030053广播电视制作经营许可证(粤)字第717号企业法人营业执照
京公网安备 11011302000792号粤ICP备17056390号-4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1909402号互联网域名注册证书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
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粤网文[2018]3670-1221号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(总)网出证(粤)字第021号出版物经营许可证可信网站验证服务证书2012040503023850号